佛曰勉励的短语合集(佛曰勉励话语)

时间:2023-12-30 00:23:30

1、人生是一个悬念,这是人生的乐趣所在。好比一场球赛,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进球,不知道谁胜谁负,才有兴趣看到终场哨声响起。对于因果报应,没有必要盘根问底,只要深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,人生便不会走错方向。一些微不足道的原因可能产生重大后果

2、天天禅语虽然我们皈依很早,却仍未生起虔诚心,说明我们业障很重;虽然我们学佛很久,却仍未生起出离心,说明我们贪欲很大;虽然我们修行认真,却仍未生起菩提心,说明我们私心很强;虽然我们打坐很久,却仍未树立空性见,说明我们无明很深。

3、佛心禅语 人为成功而奋斗就像泥像过桥一样,要经历各种各样的挫折.困难, 甚至诱惑,只有坚持不懈才能有所成就。在追求成功人生的道路上,当你 失去信心.丧失希望的时候,一定告诉自己:“坚持下去。”坚持,就是给 自己成功的机会。

4、一个参禅学佛,具有正知正见的三宝弟子,在学佛的过程中,应该效法大乘菩萨的精神,虽然不能做到“利人不利己”“利己又利人”,绝对不可做“人己都不利”的恶事,也要少做“利己不利人”的坏事,应当从利己想到利人,也就是“自利利他”才好。

5、佛心禅语 如今大家从生到死一直忙个不停:幼年时为玩耍和游戏而忙;中年时为感情和工作而忙;晚年时为养老和治疗而忙。然而,最终除了满脸皱纹和精神空虚外,我们还能拥有什么呢?所谓人生的幸福和快乐是指什么呢?我们忙的意义又在何处?

6、佛学大师经典语录将一份善意珍藏于心,为身边的人送上祝福怎样让内心充满阳光?佛日:菩萨在家,当愿众生:知家性空,免其逼迫。孝事父母,当愿众生:善事于佛,护养一切。妻子集会,当愿众生:怨亲平等,永离贪着。——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

7、时光,一路前行,怎容得下丝毫的倦怠?缘起缘灭,我们都是在这样的岁月河流中遗忘了彼此。犹如春尽,便是花落相惜。或许,岁月自有禅的深意,只待我们慢慢去参悟。流年似水,我在伊水之湄,等下一次的邂逅。紫陌红尘,只愿下一次轮回,默守清欢。

8、无畏布施:无畏布施并不只是解救生命,而且能生起对生命的爱心。对生命生起爱心而解救生命,才是真正的无畏布施。如果具备慈悲心的前提下,能做到长期吃素,这是最好的无畏布施。大宝法王说:“最好的放生就是做到吃素。”放生其实就是无畏布施。

9、佛教中有一句禅语,大意是:与其试图改变难以改变的事物,莫如改变自己。对此境界,我只能表示无限感佩,却难以为之。毕竟,我乃尘世之人,六根未净,与大千世界里的凡人俗子一样,以“适”而“中”,以“中”而“和”,才是我等处世的第一法器。

10、人生这一场行色匆匆,面对着自我与世界的冲突,内心与烦恼的冰火,还有那些启齿闭口.欲说还休的纠结,生活的禅法就在于把握客观的分寸,去经历着重重隔阂,却又不能在阻碍中退缩,还要承担生活这东边日头西边雨的客观,平常心,年华里,一辈子。

11、常守本愿,不舍世间,作诸众生坚固善友。《华严经》卷二十二,升兜率天宫品菩萨摩诃萨入一切法平等性故,不于众生而起一念非亲友想。设有众生,于菩萨所起怨害心,菩萨亦以慈眼视之,终无恚怒。普为众生作善知识。《华严经》卷二十四,十回向品

12、不是所有的人都有幸面对新的一天,有些人已经迷航在时光的长河里,有些人已经坠入漫漫永夜。有幸越过黎明,迎来阳光,在早晨的鸟鸣中重新出发的人,没有理由不欣喜快乐,更没有理由抱怨。人生短暂,岁月绵长,属于我们的每一天都很珍贵,都是奇迹。

13、人本来是有很多潜能的,但是我们往往会对自己或对别人找借口:“管 他呢,我们已尽力而为了。”事实上,尽力而为是远远不够的,尤其是在现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年代。所以,我们应该常常问自己:我今天是尽力而为的 猎狗,还是全力以赴的兔子呢?

14、社会上一般人总以为:“多”才是幸福,因此,汲汲于名利富贵的追逐,以为不如此,人生就没有意义。我们若能将名利心减一分,道念必可增一分,把感情损一分,智慧必能长一分。若要从名缰利锁中解脱出来,就必须从平淡处着眼,也就是以平常心来生活。

15、“知足第一富,无病第一贵,善友第一亲,涅槃第一乐。”一个人有钱,如果生活不如意,就不算真正的富有;知道“感恩知足”的人,比较容易体会“布衣暖,菜根香”,当然生活也就容易称心如意,人生会过得逍遥自在,所以说幸福人生“知足”第一富。

16、身是载导器人对躯体有两种看法:太爱自己,珍宠得过分,舍不得善加利用;太轻视自己,轻视得近乎折磨,以为身既是「不净物」又何必重视,因而忽略了身是「载道器」。实,只要好好发挥身体的功能,不但处世大业能够成就,佛道也将不远。

17、不诽谤正法,没有任何伤害正法之心,直到成就佛道,不曾产生过恨意,即是忍辱。人们一般的习惯是,学什么厌什么,不产生恨意很难;而且人们还喜欢打着“不迷信”的旗号“恶搞”经典,试图用自己的歪理将经典批倒批臭,但真正发臭的只是自己的歪理。

18、将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到极致,修佛的人越来越多,但很多人只是注重佛家的清规戒律,终日研修佛法,把生活与修佛截然分开,认为生活就是生活,修佛就是修佛。这些修佛者常常不能向身边受苦之人伸出援手,他们忘了,佛法的最大要义便是“普度众生”。

19、若烦恼断则名为常;灭烦恼火则名为寂灭;烦恼灭故则得受乐;诸佛菩萨求因缘故,故名为净;更不复受二十五有,故名出世;以出世故名为我;常于色声香味触.男女.生住灭.苦.乐.不苦不乐不取相貌故,名毕竟寂灭真谛。《大般涅槃经》卷十三,圣行品

20、佛心禅语 “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”和用心去敲钟,尽管都是在敲钟,但敲出的 效果却截然不同。既然都要做,为什么不做好呢?凡事怕用心,只要全身 心地投入其中,那么所做的事就会烙下生命的印迹,即使是毫无生气的事 情做起来也会很精彩。

21、浮动是心念不定.见异思迁.摇摆不止.沉浮.动荡.放逸.无法安静……世间人,都是无事找事,心从来不让他闲着,总是胡思乱想。累时想休息.宁静一点儿,又耐不了安静,向往热闹,心从来无安宁的时候,费心劳神,怪谁呢?还不是自己刻薄自己。

22、佛心禅语 唯有能舍下.放下,才能真得到.提起。放得下的人,不仅要放下自己,还要放下周遭所有的一切。放下也并非完全失去自我,而是指不再存对抗心,也不再有舍不得,要对任何事物没有丝毫的牵挂或不舍,能如此,才谈得上是自在,是解脱。

23、爱的能力,我相信世间美好多于龌龊,我相信阳光胜于阴霾。从美好的愿望出发,以阳光的心态行世,我收获了许多快乐和幸福。实际上获得快乐幸福并不那样困难,有时候甚至很简单:你的一个微笑,一句温馨话语,一个清澈眼神都可能是快乐幸福的源泉。

24、佛心禅语 是否做到小乘的行为,取决于心中是否生起出离心,出离心是清净戒律的起点;是否符合大乘的思想,取决于心中是否具备菩提心,菩提心是六度万行的前提;是否达到金刚乘的见地,取决于心中是否保持清净观,清净观是生圆次第的先决条件。

25、佛教认为外在有良好的地理环境固然很好,更重要的是内心也要有好地理。也就是内心有:良好的通风——思路通达;良好的阳光——热心开朗;良好的视野——展望未来;良好的通路一菩提正道,这就是内心最好的“龙穴”。(当代)星云《佛光教科书》

26、放松身心。生理受心理影响,心里一紧张,肌肉就紧张,讲话也高亢.呼吸也急促,心情更会暴躁,所以想安定心境,第一妙法就是“放松”,随时随地放松身心,碰到情绪激动时,先深呼吸三次再调匀呼吸,缓和讲话的音调,脾气忍下来,心情也就会定下来。

27、佛语心经 生命是极有限的.短暂的,因此活在世上就要珍惜时间,珍惜生命的价值。有些人抱着“人生苦短,及时行乐”的思想,片面地理解这里说的“卒至无期”,消极地看待人生,自甘堕落,在吃喝玩乐中浪费时间.浪费生命,是对生命的亵读。

28、禅既是一种精神上的休息,也是一种不可言喻的智慧。禅开人心智.助人成长,使人感悟到世界的和谐.心境的清澈.生命的圆融。一旦你能够放下所有对于观念的执著,放下生老病死.悲欢离合,那么就能够得到佛陀的真正智慧,也就达到禅的最高境界了。

29、佛心禅语 在生命的旅程中,有时候我们难免会陷入“枯井”里,会有各式各样 的“泥沙”倾倒在我们身上,而想要从这些“枯井”脱困的秘诀就是:将 “泥沙”抖落掉,然后站到

30、禅学是以禅为学问,在祖师的一言一语上作分析讲理论,如果习禅者是 从禅学入手,虽能说个头头是道,开悟之心却被蒙蔽。莫要再研究禅了, 但让心如虚空,时时不被六尘所转,以此用功,千百个祖师的开悟之境, 你顿时明了,还用再去苦思研究吗?